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身體語言密碼(第5章)

上一堂課的時候我們有討論到各過的身體與言跟文化差異,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對大家有些幫助。

有興趣的人可以從第一章看起。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1/29/content_7514813.htm
==============================================================

問候方式的差異

握手方式的差異有時候會導致握手雙方尷尬場面的發生,有時候又會制造出一些有趣的 場景。英國人、澳大利亞人、新西蘭人、德國人以及美國人的握手通常都發生在兩人見面之初以及分手道別之時。大多數歐洲人則不然,他們會在同一天與同一個人 握手數次,而法國人握手的頻率則更高。

有記錄顯示,在一天當中,法國人握手的時間累加起來竟然達到了30分鐘之多。 與西方人不同的是,印度人、亞洲人以及阿拉伯人會在握手結束之後依然握住對方的手不放,保持握手的姿勢。在握手的過程中,德國人和法國人會抓住對方的手, 有力地搖動一至兩次,然後很快便會松開;而英國人握手時搖動的次數略多于前者,大約為三至五次;美國人就更多了,平均為五至七次。在各種國際會議中,由于 各國人握手時搖動的次數都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常常會見到因為對方奇怪的握手方式而備感驚訝的各國代表。坦白說,那場景還真是挺熱鬧。就拿德國人和美國人來 說吧,德國人僅擺動一次的簡短握手會讓美國人產生一種生疏的感覺。殊不知,在德國人眼中,握手時來回擺動不停的美國人根本不像是在握手,反倒像是在為充氣 床墊打氣。

接下來,我們把話題轉向親吻臉頰的見面禮節。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人們通常 習慣只親吻一次即可,法國人則更喜歡在兩邊臉頰各親一次,而荷蘭人、比利時人以及阿拉伯人見面時親吻的次數則達到了三次。于是,"變幻莫測"的親吻次數讓 澳大利亞人、新西蘭人以及美國人感到困惑不已。很多時候,他們常常因為弄不清楚到底該親吻多少次,而幹脆讓自己的鼻子與對方的臉來一次小小的親密接觸。相 比之下,英國人就顯得果斷得多,他們要麼後退一步,以明確的行動拒絕對方的親吻禮,要麼就用歐洲人見面時常用的兩次親吻禮把你親得目瞪口呆。

在他的《險峰歲月》(A View from the Summit)一書中,埃德蒙·希拉裏爵士描述了在他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之後,他給了向導(一位名叫滕金·諾蓋的夏爾巴人)一個英國人常用的祝賀 式的握手,但是諾蓋卻跳著撲向了他,並在緊緊擁抱過他之後又重重地親吻了他,這才是生活在中國西藏地區的人們表示祝賀的方式。

沒有留言: